1. 前言
需要回答如何弥补开源项目与企业级商业产品之间的差距,首先需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什么是产品?“以及“如何将一个开源的软件项目产品化?”。一套科学技术分析方法的背后有一定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哲学背景。找到了这套技术分析的源头,才能从本质上把握这套技术,看清其全貌,明了其长处和短处,这样在具体应用中,才能得心应手,提高胜算,并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套技术。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套方法论,回答如何将开源软件项目产品化从而弥补开源项目与企业级商业产品之间的差距。
2. 什么是产品
依据公开的信息对产品的定义如下:
产品是指做为商品提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包括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组织、观念或它们的组合。
从产品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属性: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组织、观念或它们的组合,因此产品自带有形或无形属性;
- 有形属性:狭义上产品是被生产出的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具有物理属性的有形的物品。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对产品的理解是停留在这一层次的,产品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形态;
- 无形属性:广义上产品是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任何东西,无形的服务、组织、观念或者它们的组合也是产品。广义上的产品定义对人的认知有更高的要求。服务是产品、企业是产品、团队是产品、认知是产品、本文是产品,这些东西的组合也是产品。万物皆产品,它目前不是产品,那只是没被产品化、或者不在对的时间与空间里;
价值:产品首先是商品,其具有交易的价值,能提供给市场,供人们使用与消费,所有不能交易的东西不在产品的定义范围之内,因此这里可以推导出产品是具有价值的,没有价值的东西不属于产品的范畴;
交易:产品是做为商品提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因此具有交易的价值,能满足市场的某种需求;
因此基于以上的产品的公理化定义以及定理化推导得出产品的第一性原理定义:
1 |
|
从以上公式中可以认为产品是以属性为要素,以价值为连接,以交易为目的,属性又可分为有形属性与无形属性,二者之间有时候并不是割裂的,价值是能满足人们的某些需求,是物品与货币之间的连接关系,交易是产品生产的目的。
然而这些都是教科书式的 定义,对产品的认知到这一层次已经可以超越绝大部分人,但它也只是停留在”产品“层次,而不是“作品”,更不是“艺术品”。
在我看来 产品 还是具有灵魂的,产品是由人创造的,其自然会带有人的思想、人的创造、人的理念在里头,宗师与学徒画同样的一幅画,虽然东西都一样但是那个味道往往是不一样的。因此,要理解一款产品还需要理解其背后的人的设计理念,在此,我给产品注入人的灵魂,即“理念”,从而进一步扩展产品的第一性原理:
1 |
|
开源软件是信息的载体,其表现形式是具有无形的信息属性,是作为计算机程序的形式而存在的,要将开源软件产品化就需要将开源软件的属性价值化、可交易化以及注入人的设计理念。
3. 开源软件产品化
3.1 价值与交付
如何将一个软件产品化回答的是“How” 的问题,在此之前还应该搞明白“Why”的问题,一个软件产品或者其特性为什么需要做也有一套方法论,这里我称之为 “产品交付之双轮驱动模型”(如下图):
在这个双轮驱动思维模型里有以下几个原则:
以客户价值为前轮,前轮把握方向,解决的是需求探索、价值确定、特性探讨以及价值精炼的过程。首先是以客户价值为导向输入客户需求、但是这个需求还需要去伪存真、去粗纯精、过滤提炼,才能作为产品交付轮的输入,而不是只要是客户需求,不管是真需求还是假需求、也不管是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都全部输出到产品交付轮,无效的消耗产品交付资源;
以产品交付为后轮,后轮提供驱动力,解决的是开发、测试、运维以及获取客户反馈,再根据这个客户反馈的结果作为开发的输入的过程。在产品交付轮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反馈“,其角色是作为客户与交付之间的桥梁,开发需要依据”客户反馈”作为输入,而不是自个闭门造车;
客户价值又可分为主动式客户价值与被动式客户价值,获取客户需求的方式也需要合理取舍:
- 主动式客户价值:有些客户”久病成医“,非常清楚自个痛点、难点、挑战点在哪里,也非常清楚自个需要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可以药到病除,从而可以精确的输出自我的需求。这种客户对产品交付来说可遇而不可得,成本最低,需求最精确;
- 被动式客户价值:这种情况下,光是在那里等待,从而期望客户能给出明确的需求作为输入,那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效率也非常低下。如同医院里的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绝大多数客户其实只能知道表征,而不知道根因,因此就需要由产品交付轮以客户专家的角色提出解决方案,作为客户价值需求输入给客户,再看客户的使用效果得出反馈,再依据这个反馈调整解决方案。
在双轮驱动模型里,二者谁都离不开谁,不是厚此薄彼的关系,而是二者互相协作从而推动产品往商业成功这个目标前进的关系;
先有买家需求再有产品交付,而不是先有产品交付再找买家需求,需要明晰这个先后关系,为客户找出差异化需求才是产品交付的本质,寻求差异化、避免同质化,才是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
因此,在将一个技术产品化之前,先花几分钟时间问问其价值在哪里,为什么需要做这个,这一点很重要,要能区分客户要的是能马上就能解决痛点的止痛片还是可有可无的无关紧要的维生素,从而以此进行任务排序,明晰产品交付与客户价值的双轮驱动关系,要能清楚的理解“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以及让产品的获得“商业成功”的终极目标。
3.2 技术产品化
通常来讲开源软件的产品化可以从价值、交易以及理念这三个方面进行。价值:可服务化、无形化有形、价值竞争,交易:可度量化、个性标准化,以及融入人的设计理念:复杂简单化等。
3.2.1 可服务化
可服务化指的是从技术实现上支持可服务化,ToB产品常常是半产品半服务的,而且一般会签约服务质量保证协议SLA,因此除了团队需要有替客户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需要从技术与流程上支持可服务化,其中包括:
- 可运维性:易用的部署(步骤量化)、升级(AB测试、in-place、replace、rolling-back等)、数据迁移、自动化运维支持等。在一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里,开发也许只占20%不到的时间,而将近80%的时间都需要运维,因此需要拿出近4倍比的开发重视程度,重视可运维的设计与实现;
- 可观测性:可观测性主要分为四大类: 监控、告警、日志、追踪;
- 可操作性:支持远程接入、开放服务接口、后台管理UI、CLI、特性参数配置开关;
- 健康管理:健康检查支持、健康报告支持、自动提交故障问题单支持;
- 安全性:安全性是企业级产品必备,数据保护、密码安全、连接检查、LIB库授权协议等;
- 多租户:多租户可以支持多团队、多部门小规模部署,进行业务隔离,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级特性;
- 可视化:提供易用的用户UI、CLI;
- 可支持:如何指定进行客户支持规则?如何升级成工程师团队介入提供服务定位问题或者排除问题?
当看到以上类目,脑海里就能闪现出需要怎么去实现这些以及用什么组件可以最佳实践的快速完成交付,而不是停留在概念的阶段,那才算对可服务化有了自己的理解。
3.2.2 无形化有形
无形化有形指的是将无形的软件硬件化或者云化,单单一个软件包是难以让用户买单的,需要把它硬件化,打包到服务器里以有形产品的形态销售出去,或者云化后以服务的无形形态销售出去。
3.2.3 价值竞争
价值竞争指的是“参与到客户的购买周期中,在每个阶段为客户创造价值”[3],从单纯的销售产品到提供整套生态化的解决方案。单纯的依靠销售产品往往已经难以给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价值,并且也会面临低利润的同质化竞争,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更进一步的提供生态化的解决方案,针对行业需求做端到端的全生态化的解决方案。
生态化的解决方案化能给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价值关系。比如,一份药品在药店里只能卖30块,而且只是一次销售无法挖掘后续价值。但是到了医院就不一样了,其依据客户的”恐惧“为刚需的基石,提供一整套的类生态化的医疗解决方案,从挂号预约、望闻问切、到各种仪器设备过一遍、再到开出药方、再依据客户的反应效果把这个过程再来几遍,因此在药店里30块钱的药,在医院里就能卖到 300块、3000块,获取十倍、百倍、千倍利润。当然这从道德上讲这是比较无耻的一种行为。
3.2.4 可度量化
可度量化指的是质量要可以量化,可预测的业务指标(比如AI训练里的精度、加速比、收敛时间、训练次数等)、性能、可靠性、可用性、可伸缩性、稳定性、容错性、可测试性等,这些很抽象的指标要能量化。在产品功能同质化的场景下,质量是最重要的差异化竞争力。
业务性能、可靠性、可用性、可伸缩性这几者之间页互相制约,质量与成本、时间也互相制约,同时在云化的场景下客户又有SLA要求,不满足SLA要求的服务,除了要赔钱,还严重影响商业信誉,因此质量指标之间也需要合理取舍。
3.2.5 个性标准化
个性标准化指的是将个性化的、“DIY”化的开源项目转成标准化的、可复制的、可量化的,同时依据资源的规格约束进行标准化,比如依据服务器规格、虚机规格,机架规格等进行标准化,例如AI服务器的配置就需要定义CPU、内存、磁盘、带宽以及训练卡的标准的规格,这样才能提供可预测的性能、可预测的加速比等质量指标,再比如云端场景下的服务监控,除了定义指标的名称之外,还需要定义监控指标的类型、故障码、输出的标记以及对应的处理措施等,所有的这些都要能标准化、可操作性化。
3.2.6 复杂简单化
复杂简单化指的是把复杂的体验简单化, 抽象及简化API、量化的安装步骤、高内聚低耦合的设计、易用的UI等,这里又涉及到产品设计哲学、人类的心理学等,也跟人的设计理念相关。
4. 小结
本文以方法论的形式解读了软件开发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的两个问题:”什么是产品?如何将一个开源的软件产品化?“,从而解答了 “如何弥补开源项目与企业级商业产品之间的差距?”的问题,讲的是“无用”的知识。然而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作用的,宏观角度知道方法论之后还需要从微观上进行实践,不然就如同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知道很多原则却写不好代码一样一样的。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分享是最好的学习,与其跟随不如创新,希望这个知识点对大家有用,另作者能力与认知都有限,”我讲的,可能都是错的“,欢迎大家拍砖留念。
5. 作者简介
常平,中科大硕,某AI独角兽深度学习高级软件主管工程师、架构师,前EMC资深首席工程师,主要工作背景在深度学习、大数据、云计算、分布式中间件以及Linux内核领域。
6. 参考资料
[1] https://a16z.com/2019/10/04/commercializing-open-source/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A7%E5%93%81/105875
[3] 《价值竞争: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转型》
7. 版权申明
本文的版权协议为 CC-BY-NC-ND license: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3.0/deed.zh
在遵循署名、非商业使用(以获利为准)以及禁止演绎的前提下可以自由阅读、分享、转发、复制、分发等。